中國教育期刊的陡降_20世紀中國教育
第四章 中國教育期刊的陡降
中國教育期刊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數量一度達到繁盛。至1937年抗日戰爭前夕,該年新增期刊數量41份,比1936年略有增加,基本保持了1927—1937年教育期刊每年新增數量42份的平均水平。[1]而且,教育期刊創辦主體多樣,類型分化明確,辦刊質量也達到了一定高度。
然而,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寇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遭受到空前的浩劫,以此為基礎的教育事業以及教育期刊事業也成為戰爭的犧牲品和重災區之一。由于戰爭的破壞,物價不定,交通癱瘓,使教育期刊的編輯、印刷和發行等環節受到嚴峻挑戰。除少數教育期刊西遷,得以保全外,大部分于抗戰爆發后都被迫???,甚至從此銷聲匿跡。如,《教育雜志》先是遭遇“一·二八事變”暫時???。全面抗戰爆發后,先后轉遷長沙、香港等地出版,抗戰勝利后才歸故里?!吨腥A教育界》于1937年8月被迫???,至1947年方才復刊。具有雄厚經濟基礎的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著名教育期刊的命運尚且如此坎坷,何況其他的教育期刊呢?很多教育期刊都在1937年前后夭折,無奈地早早畫上了句號。所以說,自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中國教育期刊進入了發展的波谷。因為戰爭的影響,1937年的教育期刊的創刊和??闆r表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1937年教育期刊??闆r嚴重。如表8[2]所示。
表8 1937年教育期刊??挥[表
續 表
續 表
續 表
續 表
由表8可見,1937年教育期刊??瘮盗亢芏?,有百余份,而且大多數都是受到抗日戰爭影響,在大戰爆發之際被迫???。這些教育期刊的出版地多集中在東南、東北及華北等抗戰前線區域,其中,以基礎教育、民眾教育及社會教育期刊為多。
第二,1937年新創辦的教育期刊壽命極短,如表9[3]所示。
表9 1937年創刊教育期刊一覽表
續 表
由此可見,在1937年創辦的40份左右的教育期刊中,多數為上半年創辦,在抗戰爆發后就早早地???。能夠堅持創辦的教育期刊多屬于抗戰后方,如重慶的中國民生教育學會創辦的《民生教育》,成都的四川省教育廳編審處創辦的《四川教育》等。其中,也出現了很多抗戰教育期刊,少數抗戰期刊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如重慶生活教育社創辦的《戰時教育》(半月刊),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不過,抗戰勝利后,國民所期待的和平幸福的新生活還未見端倪,國民政府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全國內戰,這對教育期刊事業,猶如火上澆油。由于得不到一絲絲喘息的機會,中國教育期刊重生的萌芽就這樣被毀滅。
綜上所述,自《教育世界》創刊以來,中國教育期刊歷經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三個發展階段。1901年清政府施行“新政”,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內容,興辦新式學堂,頒布《癸卯學制》,廢除科舉制度。為配合教育改革的國策,私人開始最先創辦教育期刊,隨后官方教育部門開始效仿,創辦了大量官辦教育期刊。1911年前后,正是中國社會從封建專制政體向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轉變的時期。教育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關注的重要事業。興辦教育以育革命人才,創辦刊物以宣資產階級革命主張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共識。舊有的教育期刊,如《教育雜志》逐漸改變了原有的為封建教育服務的立場,逐步轉向倡導資產階級教育的立場上。資產階級共和體制建立后,由于有了一個相對寬松的政治、學術氛圍,自1912年起,新興教育專業期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中國教育期刊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春天。其間,雖經封建復辟勢力在教育事業方面的倒行逆施,教育期刊增長態勢受到一定影響,但是整體上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增長趨勢。尤其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科學和民主思想廣泛傳播,民間社團積極探求中國教育的革新道路,掀起了學制改革的高潮,教育期刊的創刊量陡增。1919—1925年,全國每年新增教育期刊數量一直保持在13~19份,突破了以前新增教育期刊數量基本處于個位數的局面。國民黨政府定都南京后,教育事業得到較大發展,并且帶動了教育期刊事業的發展。1927—1937年間,中國教育期刊數量一度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1932年新增教育期刊65份,創造了中國教育期刊在數量方面發展的高峰。然而,中國教育期刊自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進入發展的波谷,大部分被迫??蛘咿D移,從此一蹶不振。這對本已酷受戰爭之災的中國近代教育,不能不說是一種重大損失。
【注釋】
[1]參見本書表1。
[2]整理自:《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1833—1949),北京圖書館1961年版。
[3]整理自:《全國中文期刊聯合目錄》(1833—1949),北京圖書館1961年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